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,上海一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复工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希望。短短11天,这家企业背后发生的故事,折射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。
复工首日,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员短缺。由于部分员工仍处于隔离状态,生产线只能以50%的产能运转。管理层紧急调配留守员工,实行两班倒制度,并临时招聘本地工人。同时,企业严格执行防疫措施:所有员工每日测温、佩戴口罩、定时消毒,确保生产环境安全。
原材料供应是另一大难题。疫情导致物流受阻,关键原料如熔喷布、无纺布等供应紧张。企业通过多方协调,与供应商建立‘绿色通道’,并利用本地库存应急。政府部门的支持也起到关键作用,快速审批通行证,保障物资运输畅通。
随着产能逐步恢复,企业日产量从复工初期的5万只口罩提升到20万只,并增加了防护服、消毒液等产品线。这些物资优先供应上海本地医院、社区及重点单位,缓解了防疫物资紧缺的局面。
挑战并未结束。员工心理压力、供应链不确定性以及成本上升等问题依然存在。企业通过加强员工关怀、优化生产流程、申请政策补贴等方式积极应对。
这11天的复工历程,不仅是企业自身韧性的体现,更是全社会协同抗疫的缩影。从政府到社区,从供应商到员工,每一个环节的共同努力,确保了防疫物资的稳定供应,为疫情防控筑牢了基石。